文聘在三国时期是一种什么存在?他的实力如何?
俗话说乱世出英雄。以上问题人物介绍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。
三国时期,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纷呈的时期之一,故事多多,英雄豪杰辈出。
且因为小说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,那个时期的英雄豪杰们,在知名度上,普遍高于其余历史时期。
在三国时期,有郭嘉、荀彧、贾诩、诸葛亮、庞统等顶级谋臣,也有“二十四名将”、“五虎上将”、“五子良将”等等耳熟能详的将军。
这些人,一向也是网络上讨论度比较高的三国名人,关于他们的故事、谋略、战绩等,都是历史爱好者比较热衷了解的。
在他们之下,在三国时期其实还有一些很厉害,但因为各种原因,导致知名度不高,且被低估的文臣或武将。
本文就谈谈其中的一位,曹魏江夏太守文聘。
文聘本是刘表的部下,赤壁之战前,因刘表之子刘琮举荆州降曹,因此,文聘也被迫降曹。
在归降曹操后,文聘被曹操任命为江夏太守,此后,文聘的爵位升了好几次,最后升到新野(县)侯,将军号也做到了“后将军”,还在曹丕时期得到了“假节”之权。
但文聘的实职却一直都是江夏太守,甚至一直到死,他都只是江夏太守,就这么一个职位,文聘做了几十年。
根据历史记载,文聘算是战功赫赫,但总是不升官,这种情况其实不太正常。
史书并没有太多记载可以解释这种状况,只能推断,他是荆州降将,而且,在曹魏阵营中,荆州势力又没有跟脚,朝中无人可依靠,官自然做大不。
可镇守一个地方数十年不挪窝,还是江夏这样的要地,又不能说不被信任。
历史很复杂,还是不去猜了,简单谈谈文聘的战绩吧。
从《三国志·文聘传》中的记载来看,文聘的战绩虽然不多,但却是相当辉煌的,他曾击败过孙权,还击败过不可一世的关羽。
赤壁之战后,原属荆州的江夏郡一分为二,一半在孙权手中,另一半在曹操手中,被曹操交给了文聘镇守。
这个时候的文聘,在江夏要同时面对两股敌人,占据一半江夏的孙权和占据南郡的刘备(后来是关羽)。
建安十八年(公元213年),文聘配合乐进在寻口击退关羽,“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,有功”,又单独在汉津毁了关羽部的辎重,“又攻羽辎重於汉津,烧其船於荆城”。
这两次战斗规模其实并不大,因为乐进和文聘麾下的兵马加起来,都不超过一万,关羽既然被击败(或击退),指挥的兵马想来也不会太多。
但不管怎么讲,好歹是击败或击退了后来“威震华夏”的关二爷,由此看,文聘的军略是不差的,有这个战绩,至少能坐稳“名将”的头衔。
后来关羽北伐,把曹仁围在樊城,在我看来,如果不是守在江夏的文聘要防着孙权,其指挥的兵马也不够他折腾,曹操都不用大老远的调于禁、徐晃来救,让近在咫尺的文聘去救,没准都能给曹操一个惊喜。
于禁不知道樊城附近的气候和地形,所以被关羽“水淹七军”,籍贯属荆州南阳郡(襄阳、樊城当时都属南阳郡),且长期在荆州为将的文聘,不一定就会上关羽的当。
当然,文聘的主业是镇守江夏,最主要的敌人还是江东孙权,他成为江夏太守后,绝大多数时候的职责,也就是不让孙权占领他镇守的江夏。
文聘和东吴阵营交战多次,他后来升上去的爵位和军衔,大多是在孙权身上捞来的。
曹魏黄初七年(公元226年),孙权出兵攻打石阳(属文聘镇守的江夏郡治所)。
《三国志·文聘传》中记载:“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,甚急,聘坚守不动,权住二十余日乃解去。聘追击破之。”
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,文聘守住城池后,还能“追击破之”(偷袭东吴断后的潘璋部),文聘在这一战中体现出来的能力,可以算是上上了。
史书最后给文聘镇守江夏的评价是:“聘在江夏数十年,有威恩,名震敌国,贼不敢侵”。
这个评价其实相当高,这或许也是曹魏一直让文聘待在江夏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不过,我还是以为,要是给文聘更大的舞台,或许他的成就会大得多,至少,从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看,文聘没怎么打过败仗。
把文聘困在江夏数十年,委屈他了,也让他被低估。
-
孙尚香回东吴的时候为什么要带上刘禅 这件事情和政治有关吗 2021-08-05
-
曹操当初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尉 曹操是怎么在乱世崛起的 2023-06-25
-
韦曜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?他为何会死于孙皓之手? 2023-05-06
-
王观:三国时期曹魏大臣,刚正不阿,不畏权势 2022-10-20
-
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发动北伐?有何目标 2022-10-21
-
朱元璋登基之后郭子兴的后人是什么下场? 2022-09-24
朝代 | 都城 | 建立者 | ||
---|---|---|---|---|
夏朝 | 安邑 | 大禹 | ||
商朝 | 亳 | 商汤 | ||
周朝 | 西周 | 镐京 | 周武王姬发 | |
东周 | 洛邑 | 周平王姬宜臼 | ||
春秋 | - | - | ||
战国 | - | - | ||
秦朝 | 咸阳 | 始皇帝嬴政 | ||
西楚 | 彭城 | 西楚霸王项羽 | ||
汉朝 | 西汉 | 长安 | 汉高帝刘邦 | |
新 | 常安 | 王莽 | ||
玄汉 | 宛城 洛阳 长安 |
汉更始帝刘玄 | ||
东汉 | 洛阳 | 汉光武帝刘秀 | ||
三国 | 曹魏 | 洛阳 | 魏文帝曹丕 | |
蜀汉 | 成都 | 汉昭烈帝刘备 | ||
东吴 | 建业 | 吴大帝孙权 | ||
晋朝 | 西晋 | 洛阳 | 晋武帝司马炎 | |
东晋 | 建康 | 晋元帝司马睿 | ||
五胡十六国 | - | 见五胡十六国表 | ||
南 北 朝 |
南朝 | 刘宋 | 建康 | 宋武帝刘裕 |
萧齐 | 建康 | 齐高帝萧道成 | ||
萧梁 | 建康 | 梁武帝萧衍 | ||
南陈 | 建康 | 陈武帝陈霸先 | ||
北朝 | 北魏 | 平城 | 魏道武帝拓跋珪 | |
洛阳 | 魏孝文帝拓跋宏 | |||
东魏 | 邺 | 魏孝静帝元善见 | ||
西魏 | 长安 | 魏文帝元宝炬 | ||
北齐 | 邺 | 齐文宣帝高洋 | ||
北周 | 长安 | 周孝闵帝宇文觉 | ||
隋朝 | 大兴 | 隋文帝杨坚 | ||
唐朝 | 长安 | 唐高祖李渊 | ||
五代 十国 |
后梁 | 开封 | 后梁太祖朱温 | |
后唐 | 洛阳 | 后唐庄宗李存勖 | ||
后晋 | 开封 | 后晋高祖石敬瑭 | ||
后汉 | 开封 | 后汉高祖刘暠 | ||
后周 | 开封 | 后周太祖郭威 | ||
十国 | - | 见五代十国表 | ||
宋朝 | 北宋 | 开封 | 宋太祖赵匡胤 | |
南宋 | 临安 | 宋高宗赵构 | ||
契丹 辽朝 西辽 |
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|
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|
||
大理国 | 太和城 | 大理太祖段思平 | ||
西夏 | 兴庆府 | 夏景宗李元昊 | ||
金朝 | 会宁 |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| ||
中都 | 海陵王完颜亮 | |||
开封 | 金宣宗完颜珣 | |||
元朝 | 大都 |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|
||
明朝 | 北京 | 明太祖朱元璋 | ||
清朝 | 盛京 北京 |
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