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汉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项羽最后为什么会失败
- 姓名:项籍(公元前232年~公元前202年)
- 别名:项羽,项王,西楚霸王
- 字号:字羽
- 民族:华夏族
- 出生地:下相(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)
- 出生日期:公元前232年(庚子年)
- 逝世日期:公元前202年
- 职业:西楚霸王、军事家
- 主要成就: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,推翻秦朝,建立西楚政权
- 代表作品:《垓下歌》
- 三大战役:巨鹿之战,彭城大战,垓下之战
- 相关事件:鸿门宴,会稽起义,霸王别姬
- 故都:彭城(今徐州)
还不知道:统一是历史大趋势,那么楚汉之争争的是什么?项羽霸权为何灭亡?的读者,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
提到中国的大一统传统的开创者,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。
可是当时的人们并不满意秦朝的统治,不然也不会揭竿而起,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“天下苦秦久矣”!
这样一个不得人心的王朝,她创建的制度理应遭大多数人反对,那么为什么中国最终又走向统一了呢?
秦末乱世,是一段英雄辈出的时代,其中以刘邦、项羽为其中的佼佼者。
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大一统建立秦帝国,于公元前207年,子婴诛杀赵高,去皇帝号,向先攻入关中的刘邦投降。
秦帝国灭亡,只用了短短14年。
当时的人民对秦朝的记忆只有苦痛,无尽的徭役与赋税,让人喘不过气的严刑峻法,还有山东六国故地之人对统一的抗拒心理,让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轰然倒塌。
中国又迎来了命运的十字路口:郡县还是分封?
毫无疑问的是,项羽选择的是楚国的老传统——分封制。
战国时期的楚国,是封建中的封建,地盘虽大,却缺少整合,大部分贵族只顾着自己的土地和财富,让国家的动员能力成为诸侯中的倒数。
屈原想通过变法强国,却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,最终走向失败。
然后大肆分封诸侯。
把刘邦封到交通不便、土地贫瘠的汉中,并没有按照约定封关中王。
都说项羽有贵族气,但看他的格局和气量,也就那么回事。
他在分封诸侯时,大搞挑拨、制衡的策略,比如效仿周武王应对殷商后裔的策略,把三个秦朝降将分封在关中之地。
把燕王封为辽东王,却把燕王的部下封在了燕地,同样操作的对象还有赵王等诸侯。
更过分的是他嫌弃韩王功劳小,直接把韩王杀了。
项羽走的路线妥妥的霸权主义,天地之间唯我独尊。
他挑拨各诸侯矛盾,让他们无法和睦相处,彼此消耗实力,这样他就可以一直做诸侯的霸主。
刘邦一开始并没有多少选择。
封在汉中他是不满的,属下劝他忍下来,说银河也叫天汉,汉中是个挺不错的名字,吉利。
之后他抓住机会,趁着项羽调兵谴将与山东诸侯“友好交流”的时候,迅速出兵关中,重新占领了秦人故地。
早在第一次攻入关中时,萧何就把秦朝库房里的户籍、赋税等重要典册收集起来,如今正好用上。
在战乱时期,还有什么制度能比得上秦国的耕战制度呢?
刘邦都不用怎么修改,直接用现成的就行。
有了秦地的兵员、财赋,让刘邦有了争霸中原的底气,他可以经历一次次失败,他输得起。
但项羽却不行,他只要失败一次,就没有翻盘的可能,哪怕他武力值再强都没用,这是综合国力的差距,是制度上的差距,两者的动员能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。
楚汉之争,本质上是两个政治集团的路线之争,一方是用郡县制的以刘邦为首的沛县集团;一方是用封建制的以项羽为首的彭城集团,结局大家都知道了。
刘邦在打败项羽后,并没有完全实行郡县制,而是采用过渡的“郡国并行”制度。
因为山东六国故地风俗各不相同,靠近关中的赵、魏、韩三晋之地与秦地风俗接近,实行郡县还可以,可是燕、齐、楚等地更崇尚任侠、浪漫,贸然实行秦法可能会引起反抗。
最终,经历文、景两代帝王,诸侯国权力渐渐收归中央,经历多年的磨合后,人们也接受了大一统,在齐人、楚人、燕人、赵人等称呼之上还有汉人。
甭管书上说什么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实际上汉朝一直是“儒皮法骨”,根子上用的还是法家。
就像汉朝对外宣称是“内圣外王”,可他们教育皇子时却会说大汉用的是“王霸之术杂之”,不然那会有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!
历史大势,浩浩汤汤;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!
统一乃是历史的必然,谁也无法阻挡。
曾经的西楚霸王何其勇猛,但当他妄想用分封统治天下时,也会被历史车轮碾碎。
-
秦始皇为什么会自称为"朕"?真相是什么 2021-08-10
-
虞姬死后都能被厚葬 项羽为何落到被分尸的下场 2023-04-30
-
秦始皇为什么没有立太子和皇后?并非是因为狂妄自大 2023-09-09
-
秦王子婴是什么人?他和秦始皇到底是什么关系 2021-08-11
-
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 为什么是胡亥当皇帝而不是扶苏 2021-06-30
-
秦始皇为什么要重用一代佞臣赵高? 2021-08-13
朝代 | 都城 | 建立者 | ||
---|---|---|---|---|
夏朝 | 安邑 | 大禹 | ||
商朝 | 亳 | 商汤 | ||
周朝 | 西周 | 镐京 | 周武王姬发 | |
东周 | 洛邑 | 周平王姬宜臼 | ||
春秋 | - | - | ||
战国 | - | - | ||
秦朝 | 咸阳 | 始皇帝嬴政 | ||
西楚 | 彭城 | 西楚霸王项羽 | ||
汉朝 | 西汉 | 长安 | 汉高帝刘邦 | |
新 | 常安 | 王莽 | ||
玄汉 | 宛城 洛阳 长安 |
汉更始帝刘玄 | ||
东汉 | 洛阳 | 汉光武帝刘秀 | ||
三国 | 曹魏 | 洛阳 | 魏文帝曹丕 | |
蜀汉 | 成都 | 汉昭烈帝刘备 | ||
东吴 | 建业 | 吴大帝孙权 | ||
晋朝 | 西晋 | 洛阳 | 晋武帝司马炎 | |
东晋 | 建康 | 晋元帝司马睿 | ||
五胡十六国 | - | 见五胡十六国表 | ||
南 北 朝 |
南朝 | 刘宋 | 建康 | 宋武帝刘裕 |
萧齐 | 建康 | 齐高帝萧道成 | ||
萧梁 | 建康 | 梁武帝萧衍 | ||
南陈 | 建康 | 陈武帝陈霸先 | ||
北朝 | 北魏 | 平城 | 魏道武帝拓跋珪 | |
洛阳 | 魏孝文帝拓跋宏 | |||
东魏 | 邺 | 魏孝静帝元善见 | ||
西魏 | 长安 | 魏文帝元宝炬 | ||
北齐 | 邺 | 齐文宣帝高洋 | ||
北周 | 长安 | 周孝闵帝宇文觉 | ||
隋朝 | 大兴 | 隋文帝杨坚 | ||
唐朝 | 长安 | 唐高祖李渊 | ||
五代 十国 |
后梁 | 开封 | 后梁太祖朱温 | |
后唐 | 洛阳 | 后唐庄宗李存勖 | ||
后晋 | 开封 | 后晋高祖石敬瑭 | ||
后汉 | 开封 | 后汉高祖刘暠 | ||
后周 | 开封 | 后周太祖郭威 | ||
十国 | - | 见五代十国表 | ||
宋朝 | 北宋 | 开封 | 宋太祖赵匡胤 | |
南宋 | 临安 | 宋高宗赵构 | ||
契丹 辽朝 西辽 |
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|
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|
||
大理国 | 太和城 | 大理太祖段思平 | ||
西夏 | 兴庆府 | 夏景宗李元昊 | ||
金朝 | 会宁 |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| ||
中都 | 海陵王完颜亮 | |||
开封 | 金宣宗完颜珣 | |||
元朝 | 大都 |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|
||
明朝 | 北京 | 明太祖朱元璋 | ||
清朝 | 盛京 北京 |
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