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伯聪 清道光举人


- 中文名:梁伯聪
- 别名:名纪恩
- 国籍:中国
- 出生日期:1871年
- 逝世日期:1945年
- 职业:秀才、教育家
- 代表作品:《梅县风土两百咏》
- 籍贯: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城西黄泥墩人[1]
梁伯聪(1871—1945年),广东梅州梅城西区梁屋“鹤和楼”人。他出身于书香门第,祖父梁廷辉,为清嘉庆进士,官至礼部郎中;父亲梁鉴三,清道光举人,曾任福建上杭县知县。因族中子弟甚多,特聘名师执教。梁家藏书甚丰,梁伯聪自小诸多浏览,得益甚大,故学问渊博。他曾参加清末最后一期的科举考试,成为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秀才。
个人简介
梁伯聪(1871—1945年),广东梅州梅城西区梁屋“鹤和楼”人。他出身于书香门第,祖父梁廷辉,为清嘉庆进士,官至礼部郎中;父亲梁鉴三,清道光举人,曾任福建上杭县知县。因族中子弟甚多,特聘名师执教。梁家藏书甚丰,梁伯聪自小诸多浏览,得益甚大,故学问渊博。他曾参加清末最后一期的科举考试,成为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秀才。
梁伯聪淡薄功名选择了以教书育人为毕生事业,先后执教嘉善女子中学、女子师范、省立第五中学、省立梅州中学,在梅州中学的执教时间长达三十四年。他是梅州中学资深教员,精通国文、图画,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,启迪造就了许多杰出人才。名画家林风眠,著名的雕刻艺术大师李金发,教育学家钟皎光、孙亢曾等是他的学生,受到他的熏陶。他生活节俭,不饮酒、吸烟。教学之暇,常以诗、书、画怡情。退休后,曾获得教育厅颁发长俸(特殊津贴)的殊荣。这种待遇是梅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位。
1928年,特为辛亥革命元老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新居——光裕庐题匾。
梁伯聪擅长诗、书、画,遗著《梅县风土两百咏》,为长篇叙事诗。诗中记风土、道民情、观鉴戒、言得失,深入浅出,叙事千年,对梅州风物、故实,考订甚详,极具存史价值。此书撰于抗战末期,由其亲属梁挺生、梁京熹于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。
梁伯聪于1945年在家中病逝,终年74岁。为纪念梁伯聪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,梅州中学在梅城江南建了一个“梅州中学伯聪分校”。
人物生平
生于书香世家。曾祖父为清嘉庆进士,官至礼部郎中;祖父、父亲皆为官。父号心镜,字鉴三,清巳酉科举人,内阁中书升用知县,任福建上杭县知县。梁氏家学渊源,历代书翰珍藏丰富,他自幼诸多浏览,得益甚大,故学问渊博,立志传扬国学,毕生任职省立梅州中学任国文老师,学不厌、教不倦,其人格、修养及循循善诱的教学精神,甚得学生尊崇。梅中人才辈出,抗战期间,不少毕业生已为将军、学者,当其回乡探亲,无不拜访恩师梁伯聪者。他淡薄名利,教学之余,常以诗、书、画陶情。其70自寿联有云“四时闲作业,人来问我,祇知花鸟怡情。” 他生平力戒奢侈浪费,以“日求三餐,夜求一宿,粗茶淡饭,一生清福。” 为一生之愿望。着有《梅县风土二百咏》,为长篇叙事诗。诗中纪风土,道民情、观鍳戒,言得失,深入浅出,叙事千年,对梅县风物、故实,考订甚详,极具历史价值。此书撰于抗战末期,由其子梁挺生、京熹于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。其教学方式甚为特别。授国画,每将学生习作逐一展示,命学生给分。当时林风眠为梁氏启蒙弟子;梁展示其画,问众弟子该给多少分?有谓90,有谓给满分100,唯梁曰:“不恰当,应给120分!”众皆愕然。梁曰:“满分是臻完美,另给其完美以外的20分,是奖其画天才横溢, 画内另藏意境;假以时日,其必成大器。”果然林风眠日后成为中国现代顶级油画大师,海内外誉之为“世纪先驱”。
昔孔门弟子三千, 贤士七十有二。梁氏执教数十载, 桃李满门, 英才辈出, 中外弛名之雕塑家、 诗人李金发, 台湾学界泰斗钟皎光, 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孙亢曾皆出其门下。梁伯聪对人对事谦恭慈祥礼让, 从不发怒。但对权势亦不恐惧, 一次于人前表其不悦之色者, 是抗战初期, 抗日名将香翰屏将军, 风闻梁家珍藏有清代名家宋湘珍贵墨迹, 乃透过梁氏一堂弟引见之。珍藏为一五言对。盖宋湘与梁曾祖于朝中同僚为官, 相邀饮酒, 酒酣, 宋湘挥毫疾书 :“吾诗如净月, 君酒亦春风”。纸原为七字联纸, 今书五字, 龙蛇走笔, 叹为观止。香将军爱不释手求赠, 梁氏愠而拒之, 盖此珍藏乃镇家之宝故也。
清朝(1644年 ~ 1911年)享国祚268年,历12帝,满族,爱新觉罗氏。建都:北京。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:1、努尔哈赤;2、皇太极;3、福临(顺治);4、玄烨(康熙);5、胤禛(雍正);6、弘历(乾隆);7、永琰,后改顒琰(嘉庆); 8、绵宁,后改旻宁(道光);9、奕詝(咸丰);10、载淳(同治); 11、载湉(光绪);12、溥仪(宣统)。...
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。从1636年皇太极称帝开始,到1912年2月12日,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,清朝历十二帝,享国祚二百六十八年。清朝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,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,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,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。清朝对中国的祸害是罪深重的,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,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,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。清朝之后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了,但是无形的帝王思想却存在民众心中。...
广东,简称“粤”,因古地名广信之东,故名“广东”。广东古代叫百越、南越、南粤,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,广东历史悠久,是太古时代“南海盘古国”所在地。早在12.9万年以前,岭南就出现了早期的古人(马坝人)。...
朝代 | 都城 | 建立者 | ||
---|---|---|---|---|
夏朝 | 安邑 | 大禹 | ||
商朝 | 亳 | 商汤 | ||
周朝 | 西周 | 镐京 | 周武王姬发 | |
东周 | 洛邑 | 周平王姬宜臼 | ||
春秋 | - | - | ||
战国 | - | - | ||
秦朝 | 咸阳 | 始皇帝嬴政 | ||
西楚 | 彭城 | 西楚霸王项羽 | ||
汉朝 | 西汉 | 长安 | 汉高帝刘邦 | |
新 | 常安 | 王莽 | ||
玄汉 | 宛城 洛阳 长安 |
汉更始帝刘玄 | ||
东汉 | 洛阳 | 汉光武帝刘秀 | ||
三国 | 曹魏 | 洛阳 | 魏文帝曹丕 | |
蜀汉 | 成都 | 汉昭烈帝刘备 | ||
东吴 | 建业 | 吴大帝孙权 | ||
晋朝 | 西晋 | 洛阳 | 晋武帝司马炎 | |
东晋 | 建康 | 晋元帝司马睿 | ||
五胡十六国 | - | 见五胡十六国表 | ||
南 北 朝 |
南朝 | 刘宋 | 建康 | 宋武帝刘裕 |
萧齐 | 建康 | 齐高帝萧道成 | ||
萧梁 | 建康 | 梁武帝萧衍 | ||
南陈 | 建康 | 陈武帝陈霸先 | ||
北朝 | 北魏 | 平城 | 魏道武帝拓跋珪 | |
洛阳 | 魏孝文帝拓跋宏 | |||
东魏 | 邺 | 魏孝静帝元善见 | ||
西魏 | 长安 | 魏文帝元宝炬 | ||
北齐 | 邺 | 齐文宣帝高洋 | ||
北周 | 长安 | 周孝闵帝宇文觉 | ||
隋朝 | 大兴 | 隋文帝杨坚 | ||
唐朝 | 长安 | 唐高祖李渊 | ||
五代 十国 |
后梁 | 开封 | 后梁太祖朱温 | |
后唐 | 洛阳 | 后唐庄宗李存勖 | ||
后晋 | 开封 | 后晋高祖石敬瑭 | ||
后汉 | 开封 | 后汉高祖刘暠 | ||
后周 | 开封 | 后周太祖郭威 | ||
十国 | - | 见五代十国表 | ||
宋朝 | 北宋 | 开封 | 宋太祖赵匡胤 | |
南宋 | 临安 | 宋高宗赵构 | ||
契丹 辽朝 西辽 |
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|
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|
||
大理国 | 太和城 | 大理太祖段思平 | ||
西夏 | 兴庆府 | 夏景宗李元昊 | ||
金朝 | 会宁 |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| ||
中都 | 海陵王完颜亮 | |||
开封 | 金宣宗完颜珣 | |||
元朝 | 大都 |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|
||
明朝 | 北京 | 明太祖朱元璋 | ||
清朝 | 盛京 北京 |
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