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淮 南宋名相


- 本名:王淮
- 所处时代:南宋
- 民族族群:汉族
- 出生地:婺州金华
- 出生日期:1126年
- 逝世日期:1189年
- 主要成就:举贤任能,调和矛盾
- 字号:字季海
- 官职:左丞相
- 爵位:鲁国公
- 追赠:少师
- 谥号:文定
王淮(1126年—1189年),字季海,婺州金华(今浙江金华城区)人。南宋名相。
绍兴十五年(1145年),王淮登进士第,授临海尉。历任监察御史、右正言、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、太常少卿、中书舍人等职。官至左丞相,封鲁国公。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王淮去世,获赠少师,谥号“文定”。
王淮为官四十年,被宋孝宗称为“不党无私,刚直不阿”。他竭力举贤,李焘、朱熹、吕祖谦、辛弃疾、陆游等都曾受其荐举。在枢密院时,他力主抗金,建议“择将、备器、简兵、足食”;批评只知“以和为和”,不知“以和为战”。又注重赈济遭水旱灾害的饥民,奏请宽刑减赋,颇有贤名。
王淮人物生平
王淮
王淮自幼聪颖,好学不倦。宋高宗绍兴十五年(1145年),王淮登进士第,被授为台州临海县尉。他的上司、知台州萧振一见王淮,就认定他是奇才,日后必成大器。萧振调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后,将王淮辟为幕僚。萧振将离任时,众人都想挽留,王淮说:“万里送母,难道会计较功名利禄。”众人都很佩服他的学识与气度。后来,王淮升任校书郎。历任监察御史、右正言、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、太常少卿、中书舍人。首论劾汤思退罪数十条。曾出知江州、建宁府,以及福建转运副使、两浙西路提刑。
淳熙元年(1174年),任翰林学士、知制诰。
淳熙二年(1175年),任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。
淳熙四年(1177年),任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。
淳熙八年(1181年),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。
淳熙九年(1182年),为左丞相。
淳熙十五年(1188年),因王淮一再请辞,孝宗遂授他为观文殿大学士、判衢州。王淮极力推辞,被改任提举洞霄宫。
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孝宗禅位于太子赵惇,即宋光宗。光宗即位后,下诏征求治国之策。王淮认为应以尽孝进德、奉天敬民以及用人立政为本。王淮的生母去世后,王淮以礼服丧。他患病后,对家人说:“《易》有六十四卦,我的寿命也是如此。”同年,王淮逝世。讣闻传至京师,光宗十分悲伤,为其辍朝以示哀悼,追赠少师,赐谥“文定”。
王淮主要成就
王淮在高宗绍兴末年作御史官,曾建策“刑赏、黜陟(官员升降)”的大权应集中归于皇帝。大臣“各以成法来上”,如果“依违迁就”以违制论罪。孝宗即位后,王淮先后在福建、两浙作财政和司法官。符离战后,王淮被孝宗召见,建策“择将、备器(武器)、简兵、足食”,主张继续备战。龚茂良作相,王淮在枢密院主管军务。孝宗用王淮执政,对他说:“近来士大夫多以谈农事当作羞耻。农事是国家的根本。士大夫好作高论而不务实,还说是羞耻。”“周公、孔子也未尝不理财。”又说:“士大夫还不愿意谈论恢复失地。家里有田百亩,其中五十亩被人占据,不是就要告状么!对自己家事明白,对国事就怕谈,这算什么!”孝宗制定理财备战的执政方针,王淮作相一直执行着这个方针。
王淮执政,据说“守边统兵之官,各当其才”,“区处军务,率皆合宜”。大抵孝宗、王淮的所谓“理财”,只是把地方的财权更多地集中到朝廷,并没有从制度上作重大改革。所谓备战,也只是对军兵作一些整顿,并没有作北上抗战的打算。
王淮一生为官四十年,职居相位,宋孝宗称其“不党无私,刚直不阿”。竭力荐举贤才,李焘、朱熹、吕祖谦、辛弃疾、陆游等都曾受其荐举,一时人才济济。在枢密院,力主抗金,建议“择将、备器、简兵、足食”;批评只知“以和为和”,不知“以和为战”。注重赈济遭水旱灾害的饥民,奏请宽刑减赋。言行稳健,善于调和矛盾。朱熹与唐仲友不和,互相攻讦,孝宗问淮,以“秀才争闲气”答之,居间调停息事。
王淮人物评价
赵昚:①陈康伯虽有人望,处事则不及卿。②丞相直谅无隐,君臣之间正宜如此。脱脱:王淮为伪学之禁,毒痡善类。
王淮史料记载
《宋史·卷三百九十六·列传第一百五十五》宋朝国祚320年,北宋历167年,南宋历153年,共有18帝。宋朝有多少皇帝?北宋皇帝:宋太祖赵匡胤、宋太宗赵光义、宋真宗赵恒、宋仁宗赵祯、宋英宗赵曙、宋神宗赵顼、宋哲宗赵煦、宋徽宗赵佶、宋钦宗赵桓;南宋皇帝:宋高宗赵构、宋孝宗赵昚、宋光宗赵惇、宋宁宗赵扩、宋理宗赵昀、宋度宗赵禥、宋恭帝赵、宋端宗赵昰、宋卫王赵昺。宋朝南北各9帝。北宋是赵匡胤打下来的,却让赵光义的子孙做了皇帝,南宋时赵光义的子孙立国,又让赵匡胤的子孙坐了皇位。可谓赵匡胤的天下赵光义坐,赵光义子孙的天下匡胤的子孙坐。...
宋朝(Song Dynasty,960年~1279年),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,根据疆域的变迁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,合称“两宋”,共历十八帝,享国祚三百一十九年。960年,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“宋”,史称“宋朝”、“大宋”,定都开封(东京)。1127年,宋朝亡于“靖康之难”,此前史称“北宋”。赵构于应天府(商丘)继位,重建宋王朝,史称“南宋”,1276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。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、文化教育、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。但是由于采取重文抑武方针,加强中央集权,两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。...
浙江,简称“浙”,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,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有着鱼米之乡、丝绸之府的美誉,这里才子佳人辈出,文化风情无限。...
朝代 | 都城 | 建立者 | ||
---|---|---|---|---|
夏朝 | 安邑 | 大禹 | ||
商朝 | 亳 | 商汤 | ||
周朝 | 西周 | 镐京 | 周武王姬发 | |
东周 | 洛邑 | 周平王姬宜臼 | ||
春秋 | - | - | ||
战国 | - | - | ||
秦朝 | 咸阳 | 始皇帝嬴政 | ||
西楚 | 彭城 | 西楚霸王项羽 | ||
汉朝 | 西汉 | 长安 | 汉高帝刘邦 | |
新 | 常安 | 王莽 | ||
玄汉 | 宛城 洛阳 长安 |
汉更始帝刘玄 | ||
东汉 | 洛阳 | 汉光武帝刘秀 | ||
三国 | 曹魏 | 洛阳 | 魏文帝曹丕 | |
蜀汉 | 成都 | 汉昭烈帝刘备 | ||
东吴 | 建业 | 吴大帝孙权 | ||
晋朝 | 西晋 | 洛阳 | 晋武帝司马炎 | |
东晋 | 建康 | 晋元帝司马睿 | ||
五胡十六国 | - | 见五胡十六国表 | ||
南 北 朝 |
南朝 | 刘宋 | 建康 | 宋武帝刘裕 |
萧齐 | 建康 | 齐高帝萧道成 | ||
萧梁 | 建康 | 梁武帝萧衍 | ||
南陈 | 建康 | 陈武帝陈霸先 | ||
北朝 | 北魏 | 平城 | 魏道武帝拓跋珪 | |
洛阳 | 魏孝文帝拓跋宏 | |||
东魏 | 邺 | 魏孝静帝元善见 | ||
西魏 | 长安 | 魏文帝元宝炬 | ||
北齐 | 邺 | 齐文宣帝高洋 | ||
北周 | 长安 | 周孝闵帝宇文觉 | ||
隋朝 | 大兴 | 隋文帝杨坚 | ||
唐朝 | 长安 | 唐高祖李渊 | ||
五代 十国 |
后梁 | 开封 | 后梁太祖朱温 | |
后唐 | 洛阳 | 后唐庄宗李存勖 | ||
后晋 | 开封 | 后晋高祖石敬瑭 | ||
后汉 | 开封 | 后汉高祖刘暠 | ||
后周 | 开封 | 后周太祖郭威 | ||
十国 | - | 见五代十国表 | ||
宋朝 | 北宋 | 开封 | 宋太祖赵匡胤 | |
南宋 | 临安 | 宋高宗赵构 | ||
契丹 辽朝 西辽 |
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|
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|
||
大理国 | 太和城 | 大理太祖段思平 | ||
西夏 | 兴庆府 | 夏景宗李元昊 | ||
金朝 | 会宁 |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| ||
中都 | 海陵王完颜亮 | |||
开封 | 金宣宗完颜珣 | |||
元朝 | 大都 |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|
||
明朝 | 北京 | 明太祖朱元璋 | ||
清朝 | 盛京 北京 |
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|